危险源风险评价进阶论
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作业现场危险源进行辨识及风险评价。
常见的评价方法为LEC法,即根据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的取值进行相乘从而计算出D(危险等级)的数值,D的数值直接对应危险等级。网上盛传的一种划分标准为以下:
很多公司也都是直接拿这一份取值标准作为自己公司内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个人认为这样并不是特别准确的,上面的取值中最严重的事故后果为死亡,但是很多中小型企业最多也就会造成人员轻伤的事故而已,所以这些中小型企业按照以上表格计算出的等级标准基本上都是最低等级。如果这样计算的话,这类企业就没法划分出哪些是比较重大的危险源。那么就没有针对性的管理了,也就起不到危险源辨识的初衷:确认重大危险源并加以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率。
个人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公司实际的作业活动来设定适用于自己公司的LEC数值。基本上L和E都是通用的,关键在C的数值设定上面。如果一个公司内部最严重的事故也就是重伤之类,那么就需要把最大值100对应的标准设定为“重伤”;如果一个写字楼里面的作业,最严重的事故就是轻伤,那么就需要把最大值100对应的标准设定为“轻伤”。也就是说需要将后果严重度的取值与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加以修改。如此操作,才能够比较好的区分这个公司内所有作业活动的危险等级,从而能够比较好的筛选管控重点。
除此之外,公司每年还需要对这个标准进行评估,如果经过多年的管理和改进,最严重的事故已经不会发生了,那么就需要把以前次重要的分支升级为最高分值。比如,以前的标准划分为死亡-100分、重伤-80分、轻伤-50分。经过多年的改善,已经完全不会发生死亡事故,那么就需要把重伤的分支由80分调整为100分,轻伤对应的分值也相应的从50分调整为70或者80分。
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反复,能够每年都筛选出不同的重大危险源并加以控制,如此才能够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很好的想法!举个实例,更有说服力!
很早的一个想法了,昨晚上用了半个小时写出来,就没在细化了。最后三段穿插着举例,过段时间在弄个具体的实力对比吧。